避难硐室:
本公司根据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》(国发[2010]23号),制定了一整套完整可行的紧急避险设施的设计实施方案、技术参数以及使用规范。
本公司的紧急避险设施主要包括永久避难硐室、临时避难硐室:
永久避难硐室是指设置在井底车场、水平大巷、采区(盘区)避灾路线上,具有紧急避险功能的井下专用巷道硐室,服务于整个矿井、水平或采区,服务年限一般不低于5年。
临时避难硐室是指设置在采掘区域或采区避灾路线上,具有紧急避险功能的井下专用巷道硐室,主要服务于采掘工作面及其附近区域,服务年限一般不大于5年。
一、避难硐室的基本结构与配置:
避难硐室采用向外开启的两道门结构,外侧第一道门采用既能抵挡一定强度的冲击波,又能阻挡有毒有害气体的防护密闭门:第二道门采用能阻挡有毒有害气体的密闭门。两道门之间为过渡室,密闭门之内为避险生存室。
1、过渡室空间:永久避难硐室过渡室的面积>3.0m2;临时避难硐室>2.0m2。配备压缩空气幕和压气喷淋装置。内有洗气系统,供养系统,存放氧气钢瓶,压缩空气钢瓶,人员定位系统。
2、生存室空间:高度>2.0米,宽度>2.0米,长度根据设计的额定避险人数以及内配装备情况确定,每人有效使用面积>10m2,单向排气管>2趟,单向排水管>1趟。顶端设置有甲烷传感器,二氧化碳传感器,一氧化碳传感器,氧气传感器,压力传感器,内有防火防爆密闭系统、供氧和空气净化系统、制冷除湿系统、气幕隔绝系统、压风供养系统,及生存辅助系统,通讯系统,监控系统,自救器,正压氧呼吸器。
3、防护密闭门:抗冲击压力>1Mpa,门上设观察窗,拥有足够的气密性,密封可靠、开闭灵活。
4、门墙:门墙周边掏槽,深度>0.2米,墙体用强度>C30的混凝土浇筑,并与岩(煤)体接实,保证足够的气密性。
5、支护方式:采用锚喷、砌碹等方式支护,支护材料具有阻燃、抗静电、耐高温、耐腐蚀的特性硐室地面高于巷道底板>0.2米。
6、硐室外部:配备有氧气,一氧化碳,二氧化碳,甲烷,温度等传感器,检测硐室外部条件。
7、供氧设施:本避难硐室内提供三种供氧方式,一是通过地面钻孔通风;二是通过井下压风管路通风;三是通过化学生氧机供氧(使用活性炭进行吸附有毒有害气体;利用化学药剂吸附空气中多余的二氧化碳)供氧量不低于0.5升/分钟·人,处理一氧化碳的能力应能保证在20分钟内将一氧化碳浓度由0.04%降到0.0024%以下。在整个额定防护时间内,紧急避险设施内部环境中氧气含量应在18.5%-23 0%之间,二氧化碳浓度不大于1.0%,甲烷浓度不大于10%,一氧化碳浓度不大于0.0024%,温度不高于35摄氏度,湿度不大于85%,并保证紧急避险设施内始终处于不低于100帕的正压状态。采用高压气瓶供气系统的应有减压措施,以保证安全使用。
8、辅助设施:按额定避险人数配备食品、饮用水、自救器、人体排泄物收集处理装置及急救箱、照明设施、工具箱、灭火器等辅助设施。配备的食品发热量>5000千焦/天·人,饮用水>1.5升/天·人。配备的自救器应为隔绝式,有效防护时间应不低于45分钟。
二、避难硐室的基础功能系统:
避难硐室拥有六大基本功能系统,防火防爆密闭系统、供氧和空气净化系统、制冷除湿系统、气幕隔绝系统、通信和监测监控系统、辅助系统等,可确保避难人员的通信联络监控和96小时以上生存时间。
1、防火防爆密闭系统
避难硐室与外界环境隔绝,能抵抗次开发1.0Mpa的冲击波、有效阻隔火灾以及有毒有害气体的侵入。硐室两侧均设有密闭门,方便快速进出和日常通风和维护一门打不开时,避难人员可从另一侧进出。
2、供氧和空气净化系统
本避难硐室内提供三种供氧方式,一是通过地面钻孔通风二是通过井下压风管路通风:三是通过化学生氧机供氧。使用活性炭进行吸附有毒有害气体。利用化学剂吸附空气中多余的二氧化碳。
3、制冷除湿系统
本避难硐室采用制冷设备来降低硐室内的温度,电源可采用钻孔中的电缆或硐室内自备电源供电:本硐室采用自动调节的固定式除湿装置,以确保湿度低于85%。
4、气幕隔绝系统:
硐室内部采用正压设计,以有效防止有害气体进入硐室:密闭门内侧设空气气幕,减少并阻隔有毒有害气体的进入。硐室内配有压缩气瓶,提供足够的压缩空气,支持人员多次进出避难硐室。
5、通信、监测监控系统
设有有线和无线两种通讯方式,使用专门研制的气体传感器,监测硐室内外的O2、CO2、CO、CH4等气体浓度,并将监控数据传输到硐室内置的监控分站和地面调度室:硐室内置的监控分站可以自动调节硐室内环境参数。
6、配辅助系统:
包括长时不间断电源、照明设备、饮用水、食品、急救箱、卫生设备、灭火器和自救器等。
基础设施示意图:
|